【中国律师故事】法援路上 马兰花开
所内新闻 | 作者: | 时间:2019-02-19 | 已阅:1000
    313日中午,马兰带着张石头打车前往法院。张石头因工伤导致双腿截肢,为了找马兰援助,专门坐了50多小时火车从老家赶来。上车刚开口说话,马兰就被司机认出,“你是马兰律师吧?我听过你的节目,你讲的案例真是印象深刻。”《金州法制时空》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档广播节目,马兰已做客14期。车到站后,出租车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收打车钱,“你能无偿帮助别人,我当然要无偿拉你。”马兰说,那一刻,内心的满足,无法用言语来形容。
  20107月,马兰报名参加了由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发起的“1+1”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,并被派到甘肃省山丹县。作为北京高通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,马兰不顾家人反对,放弃丰厚的收入,扛着大包小包奔赴西部山区。如今48岁的她,在这条法律援助志愿之路上,已经坚持了5年。
 
  “不止一次被人问起,为什么选择做一名志愿律师?北京律师人数上万,多我一个不多,少我一个也不少,可是在那些偏远地区,律师却极缺,老百姓该有多无助。”马兰说,“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希望做点公益,成为志愿律师圆了我多年的梦。”从甘肃、西藏,再到云南、贵州,上高原,赴边疆, 贫困山区的村村寨寨,都留下了马兰的坚定足迹。
 
  20万人的山丹县只有一名执业律师。在那里,马兰办理了几十起案件。马兰说,每办一起案件,都像刀在自己的心上划了一个小口。2010年,在处理一起交通肇事案件时,马兰需到新疆哈密巴里坤法庭开庭。时间紧迫,马兰带着受援人匆忙乘上火车。由于没有提前订票,受援人又是拄着双拐的残疾人,马兰只能一面照顾着受援人,一面在拥挤的车厢里寻找座位。到达哈密后,又乘坐小巴赶往巴里坤,途中穿越天山。穿越天山的路险峻狭窄,沿途都是90度大拐弯,司机很难看到对方来车,马兰一路上紧张得一刻都没闭眼。四个小时后到达巴里坤,便赶去开庭。案情复杂,开庭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九点半。由于对案件透彻的研究和准备,法官最终采纳了她的全部代理意见。判决结果下来后,当事人不用负任何赔偿责任。拿到判决时,那位不善言辞的残疾汉子紧紧地握着马兰的手,激动地流下了眼泪,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,马兰连日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。
 
  带着为更多老百姓做点事的想法和热情,20117月,马兰又毫不犹豫地报名到西藏。顶着高寒缺氧,马兰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机器人,一个人撑起整个法律援助中心。一年志愿服务期过去一大半时,拉萨市城关区司法局局长专程来到马兰办公室请求她留下来,“马律师,能不能再留一年,我们的法律援助中心好不容易开张了,你一走就又要关门了。”受援人一张张绝望、无助、悲痛的面孔像过电影一样在马兰眼前浮现,她最终选择了留下来,一干又是一年。西藏的两年志愿服务,让马兰的身体至今仍有两项指标不合格。“这都是小事,没有大碍,能帮到他们才是最重要的。”马兰说。
 
  法援路上,繁重的工作过后,生活上的艰难也考验着她。在山丹,马兰一人住在一栋废弃的办公楼里。宿舍是办公室临时改装的,只有一张桌子,房间外面用玻璃封死,里面密不透风,白天也是黑咕隆咚的;在西藏,办公与住宿仅被一个挡板简单隔开,卫生间多人共用……但所有的困难都没有难倒她,“有地方住,有口饭吃就够了。物质生活可以平淡,但精神生活一定要丰满。”
 
  在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的5年间,马兰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,记下每一份收获与感受。“法律援助之路,让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责任,还有精神上的盛宴。”“我是个普通律师,一辈子也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但能在有生之年深入基层,为贫困的西部地区百姓做点事,我感到心里充实。”
 
    谈到未来,马兰的想法很朴实:既然走上了法律援助这条路,如果可以,想一直走下去。

上一篇: 新网站改版开通!

下一篇: 敬云川参加宣传贯彻商标法惩罚性赔偿座谈会